文/李作明
“吃‘十大罗碗去’”是永新南乡一带赴婚庆喜宴的形象说法。
随着村里一阵“镗、镗、镗……”的锣声和“凡客请坐”的大嗓门吆喝,各家各户吃酒席的人都纷纷步履匆匆赶往祠堂,彼此招呼着一一落座。不一会儿,一张张八仙桌就坐满了客人,趁着上菜前的闲暇,各自聊着感兴趣的话题,喜宴的气氛顿时浓烈起来。
后厨这时更是忙碌而热闹。
双孔大灶柴火噼啪作响,两口大锅热气腾腾。掌勺大厨如久经沙场的将军,手执铁勺,眼神坚定而自信地盯着锅中,观察火候,做最后的调味。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大鼎罐沿墙一溜排开,坐在炭火炉子上,持续不断向外发散着混合了蒜、葱、姜、辣椒等各种调味料香味的气息。每个鼎罐里装着一道已熟的大菜,只等装碗上桌!
在一个用砖头临时垒起的土灶上,搁着一个大木甑。此时灶内猛火已熄,炽烈的余烬仍闪着红红火光。锅盖上又蒙着一层油布的甑口不断喷着阵阵浓郁的油香:这里面层层叠叠垒着的是酒席的头号大菜——扣肉!扣肉上头还有一个脸盆装着大块的、同扣肉皮子一样用酒酿酥得黑红黑红的猪蹄髈。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猛火焖蒸,此时都已至烂熟,以致锅内的水都变成了红红的油汤。
帮厨的男人们此时手头暂时闲下来,抽着主人家敬上的香烟,享受一阵紧张前的悠闲,还不时与穿梭不息摆碗筷、抬饭甑的女人们调侃打趣几句。
“舅舅到了。安席啦!可以安席啦!”随着宴席总提调人的一声高喊,一阵高亢而欢快的唢呐声传入后厨。掌勺大厨如同将军得到进攻的号令,立即朝门口待命的男人们下达指令:“出菜!”
于是,男人们迅速按已分好的工忙碌起来:拿碗、打菜、出菜,各司其职。只见一只只青花罗碗摆上案板,一个个朱漆条盘操在手上。
首先揭开的是装着“金花蹄”的大鼎罐。同时把搁在蒸扣肉甑中的那盆蹄髈端到一旁。大铁勺在鼎罐中熟练的一搅一挖,再朝青花罗碗一扣,一碗油汪汪的猪肉条子冒着热气与香味扑面而来,旁边一人再加上一段红油酥软、皮皱肉烂的带骨蹄髈,撒上翠绿的葱花。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菜“金花蹄”被一阵风似的传送到期盼已久的食客面前!立即便被一双双筷子夹得只剩一汪浅浅的油水。吃罢,一位食客咂嘴连连称赞:“好吃!南乡的十大罗碗真的名不虚传!”
“这道金花蹄,只有南乡人会做。取猪耳朵、猪面肉和五花肉油酥后切长条脍炒煮透,配上带皮带骨的蹄髈,吃起来解馋过瘾。真不愧是十大罗碗的招牌菜呀!”另一位食客的妙评赢得同桌人的一致首肯。
接着上来的是“煎豆腐”。主人家自种的黄豆,帮厨人现磨的豆腐,打成长条,用自产的菜油煎得金黄,什么配料也不用,煮得软粑粑的,在上面加上一小勺带蒜丝的肉丝就成!
在享用了第一道“金花蹄”后,再用这软粑粑热乎乎的煎豆腐去去油腻,真是再好不过。几筷子下肚,浑身舒畅。
吃罢“煎豆腐”,有经验的食客又拈起瓷条羹在手,因为他知道下一道登场的菜是——“鱼汤”。
果然“鱼汤”马上就来了。一碗看似无味的清汤,下面沉着几块斩成骨牌状小小的鱼肉和金黄的姜片,上面浮着星星点点的辣椒末和葱花。一勺入嘴,鲜甜满溢唇齿。
须知这鱼是主人家养了多年的大草鱼,凌晨干的塘,新鲜得不能再新鲜。这更是检验厨艺的一道菜。大厨烹调时格外用心,对鱼块的形状、调味料的份量、汤水的比例都严格把控,这才使得这碗貌不惊人却鲜甜开胃“鱼汤”老少咸宜,人人爱吃。
有人曾打趣南乡人的酒席是“变着花样吃猪!”
确实!南乡人的“十大罗碗”有一半以猪肉为原料。肥的“撮”扣肉、做“金花蹄”,瘦的剁“肉圆”、切“精肉丝”,内脏做“肚肺汤”。其他几道中,也有以猪肉为配料的,如“福子”中有肉末,“煎豆腐”“西粉”上面盖肉丝……
在“金花蹄”“煎豆腐”“鱼汤”之后,上扣肉之前,陆续上桌的是“精肉丝”“牲(即红辣椒爆炒鹅或鸭块)”“肚肺汤”“西粉”“肉圆”。这几道菜为扣肉的出台做铺垫,就如采茶戏中小姐公子亮相前总由一群丫鬟小厮先出场一样。
“精肉丝”爽口耐嚼,蒜香扑鼻,可为前面未多吃“金花蹄”的人补偿一下。
“牲”是“十大罗碗”中唯一比较辣的下饭菜。鸭或鹅斩大块加红辣椒爆炒,讲究浓油赤酱,辣味十足。在九道汤水菜中一枝独秀,引人食欲大增。
“肚肺汤”是用猪大肠、猪肚、猪肺切段(片)煮汤。这些猪下水处理得再干净,即使加上葱姜,也难免会有一股气味,很多人受不了;但一桌上总有一两个人嗜之成癖,呼噜呼噜,吃个干净。
“西粉”,是“十大罗碗”中唯一一道需主人家掏钱去买的“舶来品”。这种粉丝是现代工艺制成,故以“西”称之,以区别于土法制作的薯粉。外形精致细长,晶莹剔透。大厨喜用“西粉”,可能是因它久煮不煳不断,又能饱吸肉汁,吃起来滋味绵长。酒过三巡后,有人尚觉得汤汤水水让他们的肠胃意犹未尽,于是再来上几筷子软滑脆弹的粉丝,这才感到通体舒泰。
“肉圆”的制作,得精选上好瘦肉,不带肥的和筋膜,先切肉片再快刀斩成肉末,团成丸状,讲究个个一样大,不歪不裂,下锅不散,出锅紧致圆润,才能博得食客的好评。胃口好的人一口一个,嚼得满口生香。
酒席的点睛之笔,当然非扣肉莫属。扣肉一上,就表示酒席到达高潮。扣肉的做法从选料、水煮、抹酒酿、过油炸,到剁“二底”、拌料,再到切、拼、压,最后上甑猛火长时焖蒸,这一系列工序之烦琐,自不必说。就是上扣肉之时的礼仪也大有讲究。
将上扣肉之时,后厨派人通知总提调人,席上即鸣爆奏乐,唢呐再起。扣肉从大甑中取出时是“二底”朝上,得用另一只罗碗合住翻个身,把“皮子”朝上,油润红亮又饱满耐看的一碗扣肉才成型。挑最漂亮的一个送到“一席”上,以示对娘舅的尊重。
扣肉一摆上桌,新郎即由族长领着向各桌宾客敬酒。大厨也到“上席”致意,并察看罗碗中的菜吃得怎么样,以判断今天厨艺的成败。见到碗见了底的,马上吩咐上菜人再添过来。“上席”的贵宾则起立向大厨道乏,新郎敬上香烟连声道谢。如此则主宾尽欢。
最后上桌的“福子”是解腻化油的。“福子”浓稠清甜,由芡粉、金针、蛋花、肉末、橘饼碎、花生米碎等近十种原料熬煮而成,加上白糖,大受老人小孩欢迎。
吃过甜甜的“福子”,大家这才打着饱嗝,心满意足下了桌,结束了这场期盼已久的“十大罗碗”盛宴。
后厨这边,大厨还要一一检查那一排鼎罐,念叨着:金花蹄、煎豆腐、鱼汤、精肉丝、牲、西粉、肚肺汤、肉圆、扣肉、福子。好,菜全部上齐了。再点一下大木甑中剩下的扣肉,这是主人家交代过要留着“打发客”的。刚好那边下席的鞕炮响了,主妇急忙赶来,拿着几张洗过的干荷叶,包了几碗扣肉,用棕叶扎了提着,守在祠堂门口,等娘家兄弟、老舅等一干亲戚走出祠堂,便上前把扣肉送到他们手中,口中说:“本当要上门来打发,年下事多,扣肉请先带回去,等忙过这一阵,我们再来问安!”
客人们客套几句,便欣然收下。试想,如果坐了一回席,没提一个扣肉回去,那是多么没面子的事呀!
在一阵送客的鞭炮声中,热闹的婚宴落下帷幕。
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,如今的南乡人喜酒席上的菜肴更加丰盛了,远不止上述的“十大罗碗”。但“十大罗碗”之名,已由南乡传遍全县,成为丰盛宴席的代名词,成为永新美食的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。不少饭店餐馆纷纷推出“十大罗碗”菜品,以其独特的口味受到食客的青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