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庐陵悦读> 榕树下> >正文
书画大家曾熙
2024-05-31 08:36 来源: 吉安新闻网—井冈山报

文/马于强

曾熙(1861—1930),字子缉,号俟园,晚号农髯,湖南衡阳永郴贵道衡州府(今湖南衡阳市)人。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、学者、教育家、碑帖收藏和鉴赏家。与李瑞清并称“南曾北李”,与沈曾植、吴昌硕、李瑞清并称为“民国四大家”;与吴昌硕、黄宾虹、李瑞清并称“海上四妖”。可见其当时在艺坛的名声与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,非一般人能比。

曾熙年少家贫,读书极其用功,自幼聪慧过人,九岁起就发愤求学,家愈贫,志愈坚,常瞒其母而夜以继日刻苦攻读。当时的读书人,写字是基础之一,都会应试之体,但曾熙与时人稍有不同,他不光把字当应试之体,而且还开始当作书法艺术来学习,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技巧而不是简单地将字写好看,可见曾熙做事的认真。曾熙书法造诣极深,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,无一不精,其学书取法范围广泛,非同时书家所可比拟。李瑞清非常推崇曾熙的书法,以为有汉晋人风,多次称誉曾熙为“今之蔡中郎”。如在跋《华山碑临本》云:“此亦蔡体也……不知完白下笔驰骋,殊乏蕴藉……若髯者真足以继中郎矣。”从其传世作品可以看出,于石鼓文、夏承、华山、史晨、太傅,二王以及金文、隶书等都有系统的学习,于两周金文《散氏盘》用功最深,字体结构奇正相生,横竖撇捺让头舒足,线条老辣,极具古隶和金文之味,起笔收笔饱含晋人遗韵,柔中带刚。曾熙一生学得最久与研究最深的是《瘗鹤铭》,这点从其各个书体中均带有《瘗鹤铭》的影子便可看出。他善用圆笔,在中晚年的作品中将这种圆笔贯穿于各个书体。其作品以《瘗鹤铭》临作和集联尤为精彩,而略带《瘗鹤铭》意味的行草书则具有一定的个人特征,堪称他的精品力作;而金文、隶书临作以行草笔意为之,显得灵动而不刻板,富有帖学意味;小楷和行书扇面精到可谓字字珠玑,令人玩味之余,心旷神怡。他的篆书,博采周秦碑碣之长,尤得力于石鼓文,熔古篆之腕通与秦篆之峻质于一炉,笔谨而不拘,严而能纵,自成一家。对于隶书的学习,曾熙认为:“学习隶书,应该以篆书的笔法为之,否则不能入古。”而且只取其意耳,他同样以此观点教授他的学生如何学好金文、籀文,这个观点和学习方法是非常正确的。

曾熙晚年开始学画,但造诣也极深,可与他的书法媲美。山水、花鸟、人物均有所涉及,无一不精。他的画,立意用笔,同他的书法一样遒劲洞达,力透纸背。他博采历代大师之长而有所创新,吸取大自然之美而能超脱尘凡。以山水最为用功,大多逸笔草草,有文人画之遗风和传统意味,落墨不多,萧疏旷逸。他的山水画构图布局形式很传统。近景、中景、远景依次安排,有序推进,不画瀑布舟桥,水做留白处理,画风别致而有韵味。在当时的海上画坛,有黄宾虹这样有影响的山水画大师,曾熙能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实在难得,这与他独特的个性不无关系,当然也是迎合了时代审美的需求。

曾熙在书法理论上也有一定的造诣。他的书法理论集中整理在《游天戏海室雅言》中,这本是弟子朱大可向曾熙载酒问字时的零散记录,后编辑而成。里面包罗万象,有关书法史、书法鉴赏、学书先后次序、书法概念辨析,如何评品魏碑以及历代碑刻、书家的评价等,言简意赅,一语中的。比如关于学习秩序,他反对直接从魏碑入手的时风,主张“学书当学篆,次分,次真,又次行”。并批评包世臣“今人惑于包安吴之说,初学作书,即临魏碑,不知魏碑笔力沉着,多从古篆分隶得来,不于此中下一番功夫,勿怪其字字卧于纸上也”。在书法教学实践中,他主张从《毛公鼎》等篆书入手,再习《石门颂》等汉隶,可使笔意坚苍、力透纸背、气息高古。

创新是艺术的生命。曾熙作为一位书法和绘画皆有所成就的艺术名家,其艺术思想和艺术造诣极高,他年少时努力刻苦,晚年时誉满天下,成就颇高。客观地讲,曾熙书法传统有余,而创新略显不足,这是时代使然,也是其个性使然。他虽与同客沪上的大家吴昌硕、黄宾虹、沈曾植同为一代名士,但后三人书风雄强,个性鲜明独特,极具造型意识,直至今天来看都不落后,但曾熙与他们相比而言则有一定的差距,这点毋庸置疑。但他恪守传统,与传统书画艺术一脉相承,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,在今天依然值得广大艺术工作者学习和深思。

责任编辑:刘臣
举报电话:0796-2199795举报邮箱:jgsdaily@163.com

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: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-1

Copyright ©2003-2019 by jgsdaily.com. 赣ICP备19004936号-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
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
分享到:
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