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庐陵悦读> 榕树下> >正文
何止于米,相期以茶——毛凤栖书画作品展代序
2024-05-31 08:36 来源: 吉安新闻网—井冈山报

文/冷和平

“何止于米,相期以茶。”这是冯友兰先生赠予金岳霖先生88岁寿诞时的一副精妙联句。毛凤栖女士对这一联句情有独钟,嘱我有空写出来,我欣然应允。

凤栖女士虽已年逾米寿,但她终日写写画画,静守岁月,觉得越是年老,生活便越是惬意自在,无需社交应酬,自是活出了个自我。写写画画之外,好品茶,喜欢种点农家菜,擅泡上好的药酒。应季时,会用院子里栽种的柠檬果,晒成干,当作来年开春时的茶饮。年年桂花盛开的时候,她就用桂花和着蜂蜜做桂花糕给家人品尝。这样纯朴的生活方式无疑是“相期以茶”的境界了。

我初次见到凤栖女士的书画作品,还是在六年前了。我们“大地之声”组合在基地训练,训练厅旁边的餐厅墙上,就挂着她的四尺山水画,配以厚重苍茫的书法对联,笔墨酣畅,气势逼人,我大为惊叹,于是就有了想拜望老人的愿望。

后来在团友陆陆续续的闲谈中,我终于知道毛凤栖女士的过往,她就是个独守初心、甘做常人的耄耋老人。

毛凤栖女士的老家在浙江江山市的一个小乡村,距吉安有五百多公里。记忆里,乡村的一切是毛凤栖女士永远也抹不去的儿时的沉重碎片,每念及此,她都会轻轻喟叹说,不谈了不谈了。老人家不愿意去触碰那段尘封的历史。但提到父母亲,凤栖女士的脸上总有一种漾不开的笑意。父亲颇有文化,对自己的七个子女非常眷顾,从不苛责孩子,有绅士之风。母亲没有什么文化,天天操持家务,任劳任怨。父母亲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,即使家境贫苦,也会省吃俭用,让孩子们去学堂读书。

初中毕业后,凤栖女士离开父母,到南昌投奔大姐,自谋生路。第二年,江西省委招干,她幸运地被录取分配到省建总公司机关工作。

1957年底,凤栖女士响应党的号召,报名下放到上饶黄冈山(时属宜春)垦殖场劳动锻炼。那是一片荒凉的原始森林地界,人迹罕至,终日与大自然为伍。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,就是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,凤栖女士学会了所有的农活,也是在这段时间里,她开始学习建筑设计和绘画。

1978年左右,凤栖女士由黄冈山垦殖场调往泰和垦殖场建设科工作,在以后的几年里,她独自完成了县里办公大楼、学校教学大楼、大型粮库和职工宿舍的规划设计工作,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。44岁之后,凤栖女士转调吉安建筑公司工作直至退休。

从江山到南昌,再从南昌到泰和,到吉安,这样一种过渡,不啻是人生过程中无可奈何的逆旅,也是人生围城的一种突破。

就是在吉安的这些日子里,凤栖女士迷上了书画。参加了胡飞民老师书法班的学习,后又在老年大学学起了国画,成了刘称奇、程新坤、石大法、张天仁等诸多贤师的学生。48岁时,她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学校的学习,得到了欧阳中石、白雪石等书画大师的授课指导,收获颇丰。1992年与一帮志同道合的书友创办了吉安市老年书画协会。

观凤栖女士的书法作品,少有造作,其深谙中锋铺毫之微妙,把作品内容与书写时的心境合而为一,恣意落笔,那种老辣而又带有少许倔强的运笔结体,沉雄稳健,如锥画沙,振迅朴茂。其绘画作品大多以本土大山大河为书写蓝本,一石一草一木,皆为江南特色,都是你我眼中所见之景。茂盛的林木环绕山峰,中有泉水淙淙流过,朦朦胧胧,似人间仙境。有些画作中,山峰与山峰遥相呼应,山峦叠翠,鳞次栉比,山峰中缀着的墨绿,更凸显出主峰的千姿百态。瀑布与山间云雾的融合,彰显了画幅上文人雅士的内涵,一若世外桃源。

对一位爱好书画的朋友而言,数十年如一日甘享寂寞,不投稿,不参展,不示人,始终如一守望自己的艺术家园,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精神淬炼!

在我多次拜访凤栖老人后,她才腼腆同意让儒陵艺术馆为她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。当她颤抖着将自己的作品交到我手上时,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的是甘于寂寞的“上穷碧落、两处茫茫”。不对!我看到的分明就是顺遂安然!

责任编辑:刘臣
举报电话:0796-2199795举报邮箱:jgsdaily@163.com

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: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-1

Copyright ©2003-2019 by jgsdaily.com. 赣ICP备19004936号-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
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
分享到:
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